——浙大顾国达教授做客第二十七期“经贸论坛”
第二十七期“经贸论坛”于3月21日下午3:30在A区大会议室如期举行,浙江省经济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顾国达教授为经贸学院全体教师作了题为“经贸热点与研究思路”的主题讲座。部分学校其他职能部门教师也参加了本次论坛。
顾老师从国际经济热点问题出发,引出科学研究思路,通过大量详尽的信息与我们分享了他的观点与心得。
顾老师首先从经济全球化讲起,他指出目前跨国公司已成为经贸活动的主角,加工贸易在全球异军突起,直接促进了生产的国际化,但是全球产业价值的分配却以“微笑曲线”的形式存在;服务贸易在世界市场也迅速扩展,由此推动了消费国际化;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国际电子商务市场也发展迅速,其中也伴随着知识产权竞争的加剧,这些都促进了内外经济联系的加强。接着,从TP、PSA、RCEP等几个区域合作协议介绍了区域经贸合作发展的现状,并总结了中国的应对策略。他指出这些经济形势新的发展趋势和热点问题都可以构成科学研究的鲜活素材,广大青年教师要善于从中凝练课题,拓宽研究思路,但要专注研究领域。
结合经济热点问题,顾老师展开了研究思路论述。他指出,要通过多种途径关注专业相关的理论与现实热点,确定研究领域和方向,可以采用浏览捕捉法、拟想验证法等方法,在调研的基础上确定研究题目;对于选题的原则,他特别强要调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现实意义,针对我院年轻教师较多的实际情况,他指出,选题的方向、大小、难易都应与自己的知识积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写作经验相适应,就是说要难易适中,量力而行;对于选题中存在的问题,顾老师以“人民币升值问题探讨”为例,指出了“题目过大、研究主题不明确、属于‘老话老谈’话题”等常见问题;接着,他重点阐述了研究流程:第一,是对某个新现象(特殊现象),或人们对其不明底细的现象(事件)进行初步调查和认识,即探索过程,第二,描述现象或事件,对材料和数据进行系统化的整理,以发现其规律和特征,第三,对描述出来的事实、相关关系进行因果解释,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回答“为什么”的问题,第四,根据对揭示出来的事实、相关关系及因果关系的分析,将其与政策问题联系起来,提出改进政策的建议和措施;最后,他还就社科研究的类型和定量分析方法、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参考文献、论文发表技巧、退稿后的修改及互联网上的免费学术资源等问题与广大教师进行了深入交流。
顾老师以他深厚的学术功底、独特的学术视角和广博的学术视野,为我院青年教师开拓了眼界,活跃了思路,厘清了研究脉络,让我院教师受益匪浅。
作为落实我院“科学研究年”工作任务的系列活动之一,本次论坛为我院广大教师如何开展学术研究上了生动而精彩的一课,必将促进我院教师科研积极性的提高,为实现“科学研究年”工作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